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十七章 以邻为壑(1/2)
    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
    船行吴淞江上,吴承恩向赵昊讲解道
    “原先太湖出水流速很快,瓜泾口和吴淞江上游几乎没有泥沙淤积。但从开凿大运河之后,苏州生齿日繁,商贸发达,便又在下游水系修筑了很多长桥、长堤和挽道,大大减缓了太湖出水流速,于是泥沙淤积严重,地势低洼的南岸便成了滩涂。”
    “嗯。”赵昊点点头,听得十分认真。
    “后来人们把滩涂改造成了圩田。”吴承恩指着江堤
    “他们先在淤泥地上,开挖一条沟渠,然后在沟渠两岸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这样泥土里的水份透过竹木围篱渗入沟渠,也就是所谓的溇港中。”
    “挖出的泥土又堆在湖岸边,形成一道河堤,新的陆地便出现在了太湖南岸。”
    “这个法子好哇,围出来的地又肥沃无比,苏松一带人多地少,谁能不眼红于是各县争相修筑圩田,大肆侵占滩涂。”徐渭冷笑接过话头道
    “好比这南岸的吴江县,十几年前县城距离湖岸也就是二里许,如今却增加到三里了。这多出的一里地,就是被侵夺的河道啊。”
    “事实上,这瓜泾口也叫南太湖的,湖面浩浩汤汤直接与昆山的淀山湖、澄湖连成一边的。几百年淤积侵夺下来,如今只剩下这么一个喇叭状的河湾,哪里还有什么蓄水功能”徐渭拍打着栏杆,怒气冲冲道
    “我要是林润,头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圩田全拆了。”
    “你也别太极端了。”吴承恩苦笑一声道“其实溇港口都是有水闸的,整个吴江县十八条溇港就有十八个水闸。这会儿只要打开水闸,就有十八处泄洪口,下游来水的压力自然大减。”
    “只是这样一来,南岸的万顷圩田统统都要泡汤,吴江县当然不答应了。”吴承恩说着,指一指南面湖堤上,冒雨巡视的一行人道
    “那是吴江县的护塘队,每到汛期便日夜巡逻,唯恐他们修的石塘出了意外,淹了自己的圩田。”
    “石塘不是泥巴堆的吗”赵二爷插嘴问道。
    “泥巴哪有石头结实”徐渭闻言大笑道“人家早就换成百里石塘了”
    “百里,这么大手笔”赵二爷吸了口冷气,难道某位吴江知县也像我儿一样有钞能力
    “是前后数任知县,花了几十年时间修的。”便听徐渭哂笑道“这可是保全县平安的大好事儿,要立功德碑,进乡贤祠的。还能名正言顺从里头捞钱,当然没人肯落下了。”
    “他们自己倒是不淹了,可太湖水全都跑到我们下游来了。”吴承恩叹口气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以邻为壑啊。”
    “昆山县就看着他们以邻为壑府里也不管吗”赵守正气愤问道。
    “民间每年不知要为此事打多少次架,不然吴江县怎会组织护塘队”吴承恩苦笑道“昆山知县也到府里告过状,别说拆掉石塘了,就是求他们在汛期开闸泄洪都不同意。”
    “人家理由也很充分,修石塘就是为了防汛,哪有开闸泄洪淹了自己的道理”吴承恩又两手一摊道“还有个根本原因,两百年前夏元吉治理太湖时,圩田都是属于官府的。上头一声令下,就能直接开闸泄洪,淹了圩田进行分洪。”
    “但这一二百年间,官家的圩田早就被豪势之家瓜分私吞了。他们怎么可能为了别的县的百姓,牺牲自己的利益”
    赵昊默默点头,湖畔圩田过多,又不能承担圩田本身的泄洪功能,下游自然深受其害。
    “吴江县的人还振振有词说,修堤御水天经地义,昆山也可以修堤啊,又没人拦着。”吴承恩轻叹一声道。
    “那为什么不修呢”赵守正追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