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772章 多抢几个不就够了(3/6)
   地方豪强和富户家中,谁家没个子弟
    只要有一个能混出官身,那就是血赚。
    在士农工商阶级鲜明的时代,官绝对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地方豪强和富户对官位的向往,远超于一切。
    赵祯一招釜底抽薪,将地方官能依赖的东西,抽了个干干净净。
    地方官非但不能依赖着读书人跟朝廷作对,还得在读书人们的监督下,快速的办起蒙学。
    如此一来,地方官做事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眼看着地方蒙学的校舍在营造,蒙学先生在不断的招收。
    百姓们终于信了赵祯的旨意。
    相信赵祯真的是要推广蒙学,相信赵祯为了他们的子嗣读书,真的肯下血本。
    百姓们知道了此事以后,欢呼了起来。
    赵祯借此揽足了名声,百姓们就差将赵祯供在了家中。
    赵祯圣君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百姓们在提到他的时候,已经隐隐将他跟秦皇汉武排列在了一起。
    百姓们之所以敢如此称赞赵祯,是因为赵祯真的干了一件足以称为千古一帝的事情。
    毕竟,纵然是秦皇汉武,也不敢说在天下广开蒙学,将适龄的蒙童纳入到蒙学之中,并且承担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教育成本。
    百姓们在称赞赵祯的同时,也开始不遗余力的帮助地方官一起营造蒙学校舍。
    能出力的出力,出不了力的,就算是省吃俭用,甚至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贡献一份食物出去。
    在后世,读书已经很普遍的情况下,读书尚且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在这个读书人地位崇高的时代,就更别提。
    没有人喜欢过苦日子,也没有人喜欢给人当佃户。
    有一个成本小的翻身的机会摆在面前,九成九的人都不会拒绝。
    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所有人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做事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第一座拔地而起的蒙学,是瑞安蒙学。
    由于瑞安蒙学是从文昌学馆里割裂出的一部分,有完整的校舍和蒙学先生团队,所以不需要做那些提前准备。
    朝廷只需要将瑞安蒙学从文昌学馆内割裂出来,并且将其纳入朝廷新推行的教育体系里足矣。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瑞安蒙学并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座拔地而起的蒙学,是汴京城马行街蒙学。
    也不具有什么代表性。
    因为蒙学的校舍是吕夷简捐赠的,蒙学先生都是吕府的门人。
    第三座是北御街蒙学,同样不具代表性,校舍是兵部尚书李昭亮捐赠的,蒙学先生也是李府的门人。
    此后,数十家蒙学拔地而起,几乎都是权贵们捐赠的校舍,出的门人当先生。
    最具代表性的,是西瓦子市蒙学。
    虽然校舍也是捐赠的,但跟达官贵人们却并没有多少瓜葛。
    它是一个名叫唐琬的秦川商人捐赠的。
    在一众豪门大户以及商人们慷慨解囊下,汴京城内外三十四座蒙学,在短短七日时间内,就营造完毕,蒙学先生也召集齐全了。
    几乎都是捐赠的。
    在汴京城三十四座蒙学建立完毕以后。
    万象楼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扑卖。
    扑卖的东西是新建立的蒙学能用上的墨板、石灰笔、灰刷。
    为了确保蒙学的东西不被一家包揽,奇货可居。
    所以以上三样东西,一起扑卖给了四十多个商人。
    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