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3章 这不民主(3/4)
生咬牙切齿“西安侯任弘者,实乃今之上官桀、桑弘羊也,窃居高位,祸乱国家”
    在他们看来,只要在西域设置都护,便意味着大笔的财帛要投向那片不毛之地,国家财政必定困难,关东士人心心念念想要废除的盐铁专营,更不可废了
    嘈杂之中,还是桓宽出了个主意“吾等在此纷纷攘攘也无济于事,不如去拜见大鸿胪,请大鸿胪出面阻止此事”
    大鸿胪韦贤乃邹鲁大儒,又是天子老师,一直坚定地站在贤良文学这边。
    可当韦贤在鸿胪寺面对来向他请愿的博士弟子、议郎时,却表现得无可奈何。
    “诸位,大将军以任侯奏疏上禀天子,天子召诣大将军召集中朝官至尚书台问状。”
    韦贤叹息,朝众人作揖道
    “说来惭愧,我虽为九卿,然无诸吏、诸曹、中常侍加官,昔日一度有的给事中之衔也没了,贤区区外朝官也,无权参与中朝集议”
    未央宫的核心建筑虽然是巍峨高大的前殿,但那更多时候和天子一样,只是个摆设。
    大汉朝真正的心脏,在未央宫省中少府官署附近,几间不起眼的小院中,这便是尚书台。
    尚书本来只是隶属于少府的小官,在秦时始皇帝批奏海量奏疏忙不过来时去协助皇帝办公,出纳章奏而已。
    在秦与汉初,百官郡县的奏疏要先交给丞相府批阅,丞相府再转御史大夫府给出意见,鸡毛蒜皮的两府自己处理掉了。只那些两府无权决策的才到皇帝手中,此乃纳奏流程。
    皇帝下达的诏令则称之为出令,流程与纳奏相反,御史大夫和丞相若是觉得不合适,甚至能举驳封还虽然基本没人敢这么干,但君权和相权有微妙的平衡。
    可到汉武帝时,事情起了变化,武帝剥夺了丞相、御史大夫这二府的权力,转而抬高了尚书台,挑选亲信“领尚书事“,使其作为中朝中枢。
    臣下章奏先上尚书台,尚书台拟定初步意见后呈交皇帝,作为决策参考。从此外朝两府拱手,而中朝权力渐大。
    以皇帝为圆心,可以画出一环套一环的集议圈,而中朝官组成的小圈子,是离皇帝最近也最小的一个。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更是不得了,郡国九卿要准备两份奏疏,一正一副,尚书台开启副封,有权决定何种文书要交皇帝裁决,何种文书寝而不奏。
    皇帝幼弱多病,极少过问政事,于是尚书台已极皇帝、两府的权力于一身,到了兼职中外的程度。
    时人有言“政事一决于光,视宰相、御史大夫亡如也。”
    至于大鸿胪和博士那是什么东西。
    究竟是不是九卿两千石并不重要,那些得到诸吏、诸曹、中常侍加官的中朝官员,紧密团结在大将军霍光周围,他们,才是决定国家大事的人
    至于外头吵吵嚷嚷的贤良文学连大鸿胪韦贤都被霍光故意排斥在中朝之外,他们的反对意见,根本不会被参考。
    “怎么能这样呢,真是一点都不民主啊。”
    任弘心中暗笑“但够高效,我喜欢”
    他今日因为是上疏者,又有中常侍之加官,故得以进入尚书台,只是列位将军如厕的如厕,更衣的更衣,现在只有任弘这小虾米先来此等待。
    除了首席的位子肯定是大将军霍光的,小厅堂里还有几个座位,依次相对排列。
    任弘数了数,不算自己,包括霍光的位置在内,尚书台集议常设的座位,一共八个人。
    “这八个人,就是大汉朝权力决策的核心领导都是谁谁谁呢”
    正想着时,一位银印青绶的公卿便已迈步而入
    s
    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