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摆地摊的人,我总会对他们流露出同情与关切的心情,因为我们家就有人摆过地摊,这让我对摆地摊的辛酸与无奈有着深刻的印象。
我们老家在湖南汨罗市,那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的县级市,孩子们就业非常地困难。所以,摆摊和开店几乎是当地人主要的谋生手段。我大妹是铁路退休职工,每月只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妹夫还没到退休的年龄,月收入也只有一千来元左右。而孩子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要结婚就得要买房,可是,买房的首付也得十五六万。面对这样的困难,他们只得全家三人齐上阵,摆摊卖夜市。他们夫妇两人卖炒菜和面食,儿子一人在卖烤肉。他们总是下午五时就出摊,常常一干就到了夜里的两三点才收摊,再把卫生一打扫,回到家里也就到了三四点钟。还没有睡上一会觉,天就亮了,就得要马上起来去市场买菜购物,为夜间出摊做准备。可是,有时生意稍微好一点,就要一直干到凌晨五六点,这时,天已经亮了,觉都不能睡,就得马上赶往市场。那种辛劳与无奈只有干过夜市的人才能体会。
他们干了两三年,一直到了妹夫有了退休工资。虽然他们挣到了十多万,把儿子买房的首付交清了,可是,身体也都落下了一些毛病。说起来是得不偿失,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
在汨罗市像我妹妹这样的人何止几千几万我的一位同学,和我一起下乡,因为表现好,被优先分配到了当地的一家供销社。可是,改革开放之后,供销社被取消了,这位同学就和爱人一起在县城里摆摊卖鞋,一直干到可以领取退休工资。
人生在世,生存绝对要排在第一位,饭都没的吃了还谈什么家国情怀和理想境界。生存在世有许多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可是,摆地摊则是穷人最后的饭碗和选择。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顶着烈日,冒着严寒,风里钻雨里去
前几天在中国的“两会”上,总理说在我国还有六亿人的每月人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这是“人均”,也就是说还有许多人每月就不够“千元”。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街道办举行的“扶贫攻坚报告会”,做报告的人说,我国原来把“贫困”的标准定为年收入为2000千,而今改为了4000元。就这,我国依然还有2000多万人没有脱贫。去年看电视,到贵州山区去考查“脱贫”,进到了一个住着破旧房屋的老太太家,掀开锅盖一看,锅里就只有几块煮红薯,当时就落下了泪水,对老人说,“大姐,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所以,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在着力推进“脱贫”和“精准脱贫”。国家领导人最大最难的工作就是“就业”和“扩大就业”。
可是,我国的人口众多,就业岗位有限,加之高科技、电商和智能机器人的大力发展,许多岗位都在不断地被机器和电信所替代。比如银行、制造等行业都已经使用了柜员机和机器人。将来就是医生和教师都会换成机器人。要不,马云会说“再过三十年,孩子们就找不到工作了。”所以,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情况下,摆地摊就成了人们解决就业和谋求生活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不但可以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还可以降低犯罪率和稳定社会,拉低物价和抑制通化膨胀。
地摊是穷人的无奈。而有钱人不会摆地摊,甚至都不会光顾地摊,只有穷人为了生存,养家活口才去摆地摊。摆地摊的是穷人,去地摊上购物的也是穷人。地摊让穷人有饭吃,地摊让穷人少花钱。所以,地摊又是穷人的依托。地摊不需要巨大的投资,百或是一两千就能把地摊摆起来。它有时甚至都不需要花租金来租门面,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道路两旁,哪怕是在天桥的边上或是自家的门前,只要铺上一块塑料布,就能把地摊摆起来。
我常常看到有些人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