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不要分那么清楚,沈阿姨是我们在航天方面共同的妈妈。”
“呸呸呸”林逾静抢过李峥面前的饭盒收回包里,“不给吃了。”
李峥长舒了口气,可算是逃过一劫。
这之后,林逾静进入了独自咬指甲的生闷气阶段。
李峥默默坐在旁边,虽然很想看看久违的炸毛,但终究没敢再刺激她。
思索生气足够久之后,林逾静忽然扭过头来。
“你之前看的那几柱机械、动力相关的教材,还在么”
有关李峥的看书单位,他们之间已经默认为“柱”。
根据李峥的习惯,他会把统一细分领域的书摞在一起,形成一柱,根据领域深度不同,一柱的数量多在550本之间。
而柱,也分为新柱和老柱。
比如化学方面的书,这就都是老柱了,在化竞之后已被打捆封存,随时准备送出去或者卖出去。
而机械动力方面的柱,无疑是新柱,即便现在遇到问题仍会偶尔翻一翻。
只是,对于林逾静来说,以柱论书,难免不太现实。
毕竟,李峥看完一柱,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更宏观的来看,如果正常努力的人每天学习8小时的话,在过去的一年,李峥学习时间早已超过了正常人的10倍。
外加一些奇怪技能与数学领域天赋的加成。
他最低也付出正常人读完博士的努力了。
而他的学习优势还不仅于此,在对某个领域进行突击学习的时候,无疑会产生碾压级别的优势。
比如近两个月,他的全部学习资源都投在了航天工程上,借助此前的基础,他实际的提高已经相当于一位工作数年的累积。
也正是在这样一天一柱的碾压面前,林逾静本能地选择与李峥进行差异化学习。
毕竟,与李峥学习重叠的内容,相当于跟一台火箭赛跑。
折磨、耻辱且绝望。
还会增加败场数。
但今天,林逾静竟然主动问起来有关“柱”的事情。
“你确定么”李峥纠结道,“你的话,还是用本来算吧,别以柱论了。”
“我也不想啊”林逾静狞着脸道,“六院动力所的工作实在太细化了没法跟你打差异化了”
“你可以像一个真正的实习生一样,从端茶倒水开始。”李峥笑呵呵说道,“给我准备准备坐垫、帐篷什么的,之前看一个公司的员工主动在工位前搭帐篷,那可太燃了。”
“要不要再准备几颗瓜给你啃”林逾静抱胸叫嚣道,“你给不给吧”
“嗯那把基础三柱先给你吧,回头去我家拉一趟。”李峥拍了拍林逾静,“一个月读完算你赢。”
“唔”林逾静抓头道,“就算我一个月真读完了也来不及啊发动机又不是软件方面的事情,从开始学习到解决问题怎么也要耗上几年的”
“嗨,大不了满一年就走呗。”
“你呢”
“如果一年真的没能解决,我可能再兼职一段吧,反正学分也挺好拿的。”李峥伸了个懒腰道,“虽然现在的黄二困难很多,但我认为原理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复杂,毕竟有几个国家已经做出来了,有经验可以参考的。今后的科研工作只会更难,解决了眼前的工程我才有信心走下去。”
李峥话虽然说的漂亮,但情怀之外,对于奖励他也是志在必得的。
实践者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参与并完成一项耗资百万以上的实验或工程项目不包括住宅及商用建筑工程
奖励老工程师可以在思维中模拟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