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章 别与正途异 勋官十二等(1/2)
    一来,海内战乱近百年。
    二者,陇州边地,唐、胡杂居,本就有尚武之风,至有妇人亦可提槊驱马,斗於疆场。
    是以,本次武举虽是初开,应试的考生数量已颇可观,并且质量都不低。
    参试的除了唐人,还有少量的胡人,皆是鲜卑、戎人、杂胡等各部种酋大的子弟。
    之所以连胡人酋大的子弟都来“赶考”,那是因为,莘迩给“及第”的考生了很高的待遇。
    当后来官僚制度成熟的时期,一个官员可以同时拥有多种官名,不同的官名分别对应该官的职事官、散官、勋官,有的还有爵位。职事官,顾名思义,即该官具体掌责之职。散官,又称散阶,没有权力和职掌,可以将之理解成身份等级的标志。勋官与散官近似,与散官不同的是,勋官主要用以奖励作战有功的将士,因而又被叫做“戎秩”。
    但在当下,官僚制度正处於一个承接前代、开启未来的转折期,还没有后来的成熟体制。
    诸如后世散官的细分为文武多少阶、勋官的出现及成为朝官等等,现在都还没有。
    不过,散官这个东西已经是有了的。
    散官出现於当下,是时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此一“时势”,便是门阀政治。
    前代秦时,要说的话,也有散官,比如大夫之类,没有固定的掌职,但那时的散官,也是要经常要承担临时差使的;概言之,秦代之官,俱可归类为职事官。换言之,官员若无职位,就无等级可言,既无政治待遇,也无俸禄可拿,与庶民无异。
    近代以来,门阀政治勃然兴起,为了保证士族官员们权益的稳定性,赋予官员们足够的安全感,於是在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下,渐从秦的“职位分等”,转向了散官为代表的“品位分等”。
    官员,从此不再只有职事官,多了散官的头衔。
    朝廷命官,也不再是只任职事官,多了散官的选择。
    究其变化的本质,乃是国家“分官设职”之目的,不再仅仅是出於秦时的“效率考虑”,任一个官,就要负责一摊事,而更多的是基於了“优惠考虑”。
    可以没有职事官,但只要有散官,那就是官。
    散官,又被叫做本品。
    散官几等,此官享受的各种待遇就是几等。
    按照莘迩的理解,散官,就是他前世的乡科级、县处级、厅局级、高官等这些名衔。
    至於尚未出现的勋官,莘迩对之自是不知,但不知道,不妨碍他创造一套与之近似的体系。他创造的这套体系,所依之蓝本,当然便是他前世的军衔制度。
    军衔此词,不好用於当下,在与羊髦、黄荣等讨论过后,倒与那发明勋官的人“不谋而合”,也将之名为了“勋官”。毕竟勋者,功勋,用以授给将士的品级,没比这个更贴切的了。
    这次武举,即是勋官制度的初次运用。
    却是说了,为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来用
    如上所述,散官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士族官僚的特权。可以预见到,此次参加武举的考生,必是几无,或干脆说无有出自门阀大姓的,拿散官来任命他们,一定会激起士族官员的不满。
    故此,莘迩索性另起炉灶,搞出了勋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对。
    后世的勋官,通常有十余等,名号或从都督到上柱国,或从骑尉、都尉到上柱国,莘迩对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将等级设定出的勋官层级,却是与之相类。
    计有三大级,对应尉、校、将;十二等,对应少、中、上、大四层。
    十二个层次,最低的视为从八品,最高的视为正三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