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教花荞写字“你的这个荞字,是荞麦的荞,你看荞字和花一样,都是草头下面一个乔字。”
“是小桥流水的桥吗”花荞写完了抬起头来问徐之锦。
徐之锦笑道“小桥是木头做的,乔字旁边要加一个木字边。”
小花荞眨眨眼睛又问“那石头做的桥,是不是加一个石字边铁做的桥,是不是加一个金字边”
小徐之锦挠挠头说“这我倒没想过,先生只教过,所有的桥都是木字边走我带你问先生去”
花荞就是这样孜孜不倦的,给徐之锦和吴先生出难题。
吴先生深居简出,很少离开私塾,但是偶尔也会有人上门来找,其中,就有一位十岁的少年。
这天,少年又来替父亲送信,吴先生正在讲堂里,组织大家对论语进行学习。少年没有打断吴先生,只站在窗外好奇的往里望。
少年没有上过私塾,他从小跟着父亲到处跑,每个地方住不得几年。父亲便让他跟着同行的两位师傅学习,谁有空谁就教他。除了跟师傅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他还要跟随父亲学武功。
过了十岁,父亲偶尔让他单独出来给人送信、采买。
吴先生这里,他是第二次来。
少年探头看见一位扎着两个小揪揪,眉清目秀的五、六岁小女孩,正站在讲台边大声说到“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徐二哥朝小花荞喊道“你就是一个烧茶的丫头,先生准你旁听就已经是开恩了,你一个女子,凭什么来评论夫子”
吴先生却很有兴趣的看向花荞问到“哦那你谈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小花荞对先生鞠了一躬道“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荞认为,夫子并不是说,说话美妙动听、装出和颜悦色样子的人,便没有仁心。
仁,也可以是真诚的心意。夫子是让我们在表面巧言令色的时候,同时还要注重内心有真诚。”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证明你的说法”吴先生点点头,觉得小花荞讲的很有些道理,这个理论从未听人说过,今天一个小姑娘提出来,倒是很新奇。
小花荞从容的倒了一杯茶,双手举过头,奉到先生面前,笑眯眯的说到
“先生是天下最博学睿智之人,花荞对先生又是拍马屁、又是献殷勤,最是巧言令色。可并非花荞无仁心,不过是想一直留在先生身边,当茶水丫头听讲而已。只要花荞内心是真诚的喜欢先生,即便巧言令色又有何不可”
拍马屁献殷勤看似狡辩,好像也很有道理。吴先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看来,一向固有的释义也未必是最好的,哪怕是论语这样被人讲过千百遍的书,也值得拿出来辩论一番。
窗外的少年更是眉眼含笑花荞这样的话,我的两位师傅也没说过。还真是个机灵的小丫头。
打这以后,少年总盼着被父亲派到宝应吴先生这里来跑腿,好听听花荞又冒出什么新论断。
就这样,寒来暑往,窗外的少年长成了玉树临风的青年,而花荞也早就不在私塾里奉茶,长成了一位聘聘婷婷、胆大包天的大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