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真的想去考女官吧想的美,我爹说了,女官每届就要二十人,世家贵女都不够分。就没有平民百姓家的女儿考上。”
“你家粮铺生意不错,又只有你一个女儿,最重要的是多跟你爹上手铺子上的事。”
典姐儿看着几个女孩子刚刚还一副要打架的样子,没几句话就开始劝她实务点,继承家里的铺子更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有点想笑。
典姐儿点点头“你们说的都对。”
几个小姑娘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等各自回了家,才反应过来,唉感觉哪里不太对又好像没有。
典姐进了典家粮铺,就见爹娘都在忙。生意不大,只请了一个伙计干些体力活。卖粮收钱记账招呼客人都要爹娘亲自干。
典姐跟爹娘打了声招呼,知道这个时候正是人多的时候,不等爹娘回应,便直径去了后院。回到屋子里放下书包,换上干活的棉袄进了厨房。
没有读书时的呆劲儿,典姐儿干活是干脆利落,三下五除二,一锅熬着粥,一锅炖上酸菜豆腐。
典姐干活喜欢总结经验,这些柴正好够用。放多了会糊,放少了不熟。
拍拍手抖抖灰,接下来就不用她看着了,典姐儿愉快的回房读书。
后院稚童的读书声,厨房里柴火炸开的声音,前屋迎来送往的叫卖声。
透着冬日别样的温暖。
天很快就黑了,看是没客人来了,典父落了门。典母进了厨房,饭菜借着灶里的热量保温还热腾腾的。
盛出饭菜放在桌上,典母喊到“大姐儿吃饭啦”
“唉”典姐儿回了一声,没一会儿就噔噔噔的跑来。
典母看着女儿头上粘着小雪花“外面可是下雪了”
“刚下,就一点儿小雪。”典姐儿觉得读书真是饿肚皮,自己每天晚上吃的比干了一天活的爹娘都多。
“今年冬天才下过三次雪,不知道明年庄稼会不会好。”典父叹了口气。
“大姐儿,你们学堂要岁考了吧。为父听说临州府学的女学很不错,要求接受过启蒙的学生通过考试入学,县学成绩好有优势。尤其是教算学的陈先生很有名气,你学点真本事也能早点上手粮铺。咱家就你一个女儿。你爹我也不是什么老古董,非要儿子继承家业,等你十六,找个上门女婿。嘿我跟你娘也就能放心了。”
典姐儿想了想,没接茬上门女婿的事“我现在还没学几本书,府学什么时候考试呀爹。”
典父又盛了碗粥“明年九月吧。唉,过了年我们大姐儿就九岁了,快要长大喽”
“典姐长的是快,去年的棉袄翻出来,短了一大截,可是没少长,我看周围可是没有比我们大姐儿长的高的同龄孩子。”
典父典母又开始聊起过年的打算,走亲访友,串门送礼,年末买粮的也多了起来,半点不得闲。
典姐儿吃完饭下了桌“爹娘,女儿去读书了。”
“去吧去吧”典父挥挥手。
典母心疼的吩咐“不要再学那么晚了,对眼睛不好。”
听到后院传来的之乎者也,典母叹了口气“相公,大姐儿都九岁了还没个大名,就这么大姐儿大姐儿的叫孩子心里能舒服吗。要是明年去了府学,要遭人笑话的。”
典父叹了口气,他一个庶子,才貌平平,爹不疼嫡母不爱,老爹一走,立刻就分了家,也不算苛责他,好歹给了间铺子。虽然只是大家族的旁支,典老爷的家产在曲临县也是大户。一间粮铺,一家人能过的下去,他真是没什么多求的。就是老太太,一边说要给大姐儿取名字,一边又压着不取。
“我明天去找二叔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