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38 楚王好细腰(1/4)
    崇祯皇帝把自己来自后世的有关瘟疫的记忆,都一条条让郑崇俭记录了下来,整理成册,首先军中和陕西这边,就分发执行。另外,也快马送回京师,颁行天下,预防瘟疫。
    当然,同时他也给了各级官府一道旨意,就是寻找郎中吴又可。这个人在瘟疫方面有天赋,在原本的历史上都能靠自己写出瘟疫论,那么没道理在这个位面上,经过崇祯皇帝的指点,他在瘟疫方面的成就不会更高
    第三份奏章,是一份举荐奏章。
    崇祯皇帝之前的时候,因为农政全书,特设农司,专职全国农业生产,提拔献书的陈子龙为第一任农司员外郎,正六品。张国维献上吴中水利全书,被崇祯皇帝直接提拔入内阁。
    因此,京师那边在这两个例子参考下,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坚持,便发给崇祯皇帝定夺这次的事情江西分宜县教谕,举人宋应星献上天工开物一书。
    这本天工开物,相信后世很多人都听说过,就刊印于崇祯十年。当时的时候,宋应星觉得宦途无望,只是一个教谕而已。因此就潜行杂学。甚至他都在这本天工开物的序言中直接就说明了“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可他怎么都没想到,崇祯十二年初的时候,事情竟然有了转机,皇帝一道旨意下来,就是要求才。农政全书,吴中水利全书,这些原本也是被他认为和仕途无关,和他这个天工开物差不多的刊物。可是他没想到,这两本书竟然受到皇帝如此重视。因此,他就带了一点期望,也赶往京师,进献这天工开物了。
    崇祯皇帝看过明末的小说,那个时候,就听说过天工开物的名字。此时,他又翻了翻随奏章一起快递过来的天工开物,不得不说,这本书是对这时候的技术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不错,不错”崇祯皇帝看着这本天工开物,忍不住连声赞道,“这个宋应星,是我大明之栋梁也,差点就埋没了”
    郑崇俭听到皇帝评价如此之高,不由得有点好奇,这边书上到底写了什么呢
    他在想着,崇祯皇帝却提朱笔在奏章上批复了,赐宋应星同进士出身,仿农司,再新建一个开物司,由宋应星担任第一任开物司员外郎,正六品。
    如此一来,宋应星原本是个没品级的不入流小官,一下就提拔成了正六品,而且还只是举人出身而已。任何人见到这个任命,都能感觉到皇帝对宋应星的重视
    崇祯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不是因为后世听说了天工开物的名声。而是他从中看出了宋应星系统地总结科学技术,因此,就想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把天工开物再进一步去细化,最好把天工开物的那些细节再深入,追究源头,再创新改进,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属于大明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
    放下御笔,崇祯皇帝心情很好,笑着对心有好奇的郑崇俭说道“这个宋应星,在序言中说什么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呵呵,以后朕给他钱,给他衙门,甚至朕都可以亲自指点他,希望他不要让朕失望了”
    “陛下学富五车,这宋应星要能得陛下指点,想必能有所获的”郑崇俭陪着笑脸回答道,“不知这书,微臣可否一观”
    想看书,当然没问题了崇祯皇帝当即点点头,而后自己开始考虑起后世的一些技术,看怎么适合这个时代的。就比如自己想做得那个事情,或者就让宋应星来打理,说不定会更好一些。
    他在想着,郑崇俭已经快速看了起来。而李若琏,也是不着痕迹的移步过去,探头看看。
    在他的内心,其实是很羡慕那些会做学问的人,写得好了,不但留名后世不说,还能得皇上赏识,平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