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思绪万千的贺书渊,合上手里的考卷,身体向后,靠在墙壁上,思索着,该如何来,回答这道题。
同一时间,坐在贡院,号房里的霍荣钧,却是一脸的喜色,这道题,一点都不难不就是“民心,为一国统治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么”这类文章,平时在国子监里,他也没少做过,满怀信心的霍荣钧,提起笔,在草稿纸上,刷刷地写了起来。
京城的二月中旬,还是严冬季节,天气十分的寒冷,再加上,春闱是科举一途上,最后一道关卡,又每三年,才能有一次,有些身体条件不好,或是心里素质,不好的考生,在春闱开始后的第二天 ,便陆陆续续的有人晕倒,被号军,抬了出去,让贡院里,剩下的人心中,也不禁越来越紧张,也难免会,多多少少的影响些发挥。
第一场三天考完,已经被冻僵的贺书渊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最初参加县试时,那段痛苦无比的时光,也不知道,这回春闱考完,他是不是,还得大病一场
幸亏,这回不仅是,他有了经验,全家人也同样,都有了经验,贺书渊一出贡院,便被初一快速拉上了,铺着长绒毛毯的马车,一碗温在炭火上,热气腾腾的鸡汤,喝下去,整个人,瞬间活了过来。
接下来的第二场,仍然是,不那么重要的公文写作,对于贺书渊来说,最艰难的,倒是现在,严寒的天气,他不禁,又是在心中,暗暗腹诽,明明一年中,有那么多好时节,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考试啊
也许,这也是,考验的一部分贺书渊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伸手打开了,第三场时务策论的考卷。
这次映入眼帘的,不是简单的,一句题目,而是几则,史书摘录。
后汉书“和帝即位,分谴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通志“旧例,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侯御史,御史往门外收采,如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之。”
北使列传“多有妄造无名,共相污谤。”
晋书“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果然是科举制度上,最后一道关卡”贺书渊看着试卷,心中不禁感叹,显然,它所考核的,不仅仅是,考生对时务的看法,以及解决之道,更是考生的阅读量,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
从考题摘录的,史书范围来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考生必须熟读的书籍,如果考生把心思,全部放在,科举重点科目的四书五经上,那么就不可能,读过这些史书。
虽然,从字面的意思上,也大概能够,分析出,这些文字的意思,可是,如果没有熟读过,这些史书,就不可能,对这几句话的背景和深意,有所了解,答题时,就难免会跑偏。
幸好,这些书,当初勇毅侯世子霍荣昊,来松山书院时,送他的那一箱子书里都有,贺书渊也都抽时间,好好看过了的。
贺书渊重新把心思,放到了考题上,认真分析起来。
从这四则,摘录的句子上来看,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风闻言事”制度。
所谓“风闻言事”,是指都察院御史,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是弹劾其他官吏,而不必有什么,确切的证据。
而这四则摘录,虽然是说的,同一件事情,可是,内容和倾向,却有所不同。
第一句,后汉书中记载,和帝在位时,会主动派遣使臣,去微服私访,采集风闻,了解民情,这是一种主动、鼓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