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章 一家商定做美食(3/4)
每日都会出一个新菜式。

    狍子肉做成了酸辣肉包,精面有限,仅仅只出了四个白胖胖的大包子,送了两只给刘氏,称为福神包。

    包与狍谐音,倒是很合这道小吃的意境。

    但这个时代并没有“包子”之称,倒是有“蒸饼”,包括了所有需要发酵的面食,不论是否有心馅儿。元明时期,南北方多称其为馒头。正式区别,便要到清朝了。

    刘氏吃了之后,惊为天人,直问田大壮从何而来。

    田大壮按着杨小米教的,说,福神包出自福香居。

    刘氏知道燕北楼,却是第一次听说还有福香居。开始还并不相信,以为田大壮忽悠人。但过了一日两日,她害喜严重,吃啥吐啥,饿得头昏眼花时,田大壮送上了桔香饼。

    刘氏光是闻到桔香味儿,就没了呕感,吃下一个后,香腻甜脆,还有花生米可以磨磨牙,没有吐。

    孕妇口味本就古怪,这一下就不得了了。开始托人甚至花银钱,让人到朔阳镇寻福香居,买包子和桔香饼,当然无果。憋得她整日见了一群村中孕妇,都要叨叨上好一阵儿,说得众孕妇一个个也跟着犯毛病,全跟家里男人叫着想吃包子和桔香饼。

    女人怀孕就成了家里的太岁,男人们被闹得不行就四处打听。很快就打听到,杨竞柏吃过好多香喷喷的桔香饼,以为是经常来往村镇上的忠叔,给杨家人从镇上带来的,便要出钱购买。

    当然,这也是杨小米每天下午,都要背着小背娄给小哥送吃食,经营出来的口碑效应。

    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王妈妈做桔香饼,就把家里的桔饼用光了,卖掉了百多个饼。

    这一晚,睡前。

    杨小米把装满了铜钱的陶罐子倒在暖炕上,一个一个数。

    李氏坐在一边绣花,把油灯挪到了女儿身边。这油灯也是王妈妈得了杨小米的提醒,把那猪皮又狠狠刮了一层,省下不少文钱,让老人家很得意了一阵。

    “一,二,三一,二三”

    每数完一百,田小米就用自制鹅毛管子蘸水笔,在纸上写划一笔,写了两个半“正”字。

    “娘,娘。”

    李氏看一眼,笑道,“米丫儿真能干,咱们这是赚了一吊钱,有一两银子。”

    一吊钱,就是一千多个铜板,一个铜板称一文,相当于一两银子。铜板是普通老百姓中流传的常见交易货币,就像现代社会大家都用纸币,支票那种东西都是商业往来,日常生活是不用的。

    “娘。”

    杨小米把铜板装好,推给李氏,“大哥。”

    李氏不解,“这个钱,给大哥让他帮你进食材”

    杨小米晃头,一字一句道,“讨,嫂嫂。”

    李氏真没想到小丫头会说出这话,心想该是前段时间太多媒婆上门说亲,就拿着丫头的采礼谈条件。

    村里人虽纯朴,在婚姻嫁娶上也很市侩,都觉得生养女儿是赔钱货,大多成年后被家人换成采礼钱。可是,他们杨家人从来没有把女儿当成累赘。

    李氏一下抱住女儿,亲亲那可爱的小脸蛋,声音有些抖,“傻丫头,哥哥们讨嫂嫂,他们自己要努力。哪有妹妹给哥哥赚聘礼钱的,我可不养这么没用的哥儿。

    米丫儿是娘的心肝宝贝,是咱们杨家的小福娃,娘只盼你能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地长大,快乐地过一生。”

    李氏认为女儿是怕家里人嫌弃她累赘,被家人换银子抛弃掉,才努力想法子做吃食赚银两,这么小小的人儿,瘦伶伶的胳膊就要揉面、拿菜刀,愈想愈是让人心疼得紧,连连宽慰承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