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文艺青3年(3)(2/6)


    “省报社啊什么时候的报纸,那可一定要看看”

    现在订报纸杂志之类的都是通过邮局,哪怕老师傅一分钱不花,也能把所有的都看全了。

    要不这年头在邮局工作,那绝对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铁饭碗呢

    老师傅这声音一高,原本坐在柜台后的其他人听见了也都围了过来。

    “什么省报社什么怎么回事”

    老师傅指指宋城,“就是这个福来大队的小宋,有名的笔杆子那个欢欢喜喜奔小康,你们都听过的吧,就是小宋写的哎哟,真是不得了,现在都能在省报上写了咱们乡也要出一个大作家了”

    四五双眼睛都盯着宋城瞧,就跟看猴子似的,宋城就算是见过大场面的,还是忍不信脸红害臊。

    “没有那么厉害的,就是个小中篇,只有五六期就完了。”

    一期八千多字,六期就是五万来字。

    这点字数,对于宋城那个时代,动不动就几百万的大长篇来说,实在是不够看的。

    但通俗和能上官媒的,那出身上就完全不同,日后的发展道理也完全不同。

    据宋城知道的,就有好几位通过官媒最后成了全国知名的大作家,作品流传于世,拍成影视,甚至还能拿到国际大奖。

    但全国那么多爱写作的文艺青年,最后成名成家的也就那么些个而已。

    原身有才华是绝对有的。

    善于抓住热点,紧跟风头,原身的政治嗅觉比他的文笔要强得多。

    就原身的质量,宋城看着还算可以,但故事性和合理性都差了点。

    原身之所以能上,其实还是有内幕的。

    虽然是原身的,原身的运作,但被夸的是他,他就觉得臊得慌。

    “还有五六期”

    一个中年女同志瞪圆了眼睛,发出惊呼。

    “是啊,连着半年名字都上省报这个小宋同志也太谦虚了吧”

    老师傅笑眯眯地看着宋城,仿佛在看着自家成了器的儿子。

    “这要是我写的东西能上省报,别说五六期了,就是能有二三十个字,那也美死了”

    说话的也是个小青年,小青年还戴着副眼镜,显然是个有文化的。

    女同志瞄了那小青年,“你可算了吧你就给咱们邮局写个工作总结,还有好几个错别字”

    小青年挠了挠头,“哎呀,赵大姐,你就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了吗”

    他倒是脸皮厚,被笑话了还能来跟宋城套近乎,“小宋同志是吧,能不能教教我呀,你写有什么诀窍没有呢你平时都看些什么书有没有拜老师的”

    宋城几乎被问得哑口无言。

    他一个学计算机的宅男,年轻的时候看过一点消遣的,让他写他哪会

    还介绍经验呢

    幸好还有个给力的队友,李达就往他前头挤了挤,大声说笑。

    “各位同志们,先给宋城取了汇款,咱们再慢慢说,好不好呀”

    他就知道到了这儿,准是这样。

    别说邮局了,说不定过两天,乡里的知道了这事,都得欢腾开。

    “哦,对对对,可不是有稿费的吗”

    “来给我吧,我来办”

    看着邮局同志的热情万人,李达目光闪了闪。

    这也就是宋城今天上了省报,算是个作家了,才有这么优厚的待遇,要是换成普通村民或者是知识青年,那态度可没这么好,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的。

    十块钱被贴心地分成了一张五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