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买房子, 桂花婶也有些意动,“买房子也不是不行, 可是我手头也就不到一百两银了, 如果还想买家里这样的房子,就得卖东西了。”
张柔赶紧摆手, “娘,你那钱是给你零花的,现在我管家,当然我凑钱了。”
不过她想到一件事, 好像她忘记了给桂花婶和自己发月例,虽然对她来说,不过从左手倒右手, 但是桂花婶得每月都有收入啊,张柔把这事记下。
“其实我不用怎么凑,我也没打算买太好的。在北区挨着西区这片买, 买个普通一进的, 也就四百多两的事, 我手里现银有五百多两呢。关键找房子还需要时间,咱们一口鲜每日还有进账呢, 肯定不用卖东西。”她也不舍得卖。
当日从国公府出来的比较突然, 两人也没来得及把东西送入事先商量好转移财产的当铺和房子,幸运的是主子们看不上她们那点东西,也没检查。
所以两人手里现银也就二千余两的样子。
这些银钱有一些是桂花婶之前的积蓄,但是并不多, 后来和王嬷嬷做茶楼生意,每月差不多十两的分红,一连分了好几年,着实让她们挣了一笔。
还有一些来自于和程嬷嬷的交换,用方子换了好东西,后来大部分也都换了银钱。
大头还是来自于老夫人的赏赐。
特别是一些老旧沉重的黄金首饰,她们有换一部分,换成翡翠和银票了。
这钱里当然也有她们的月例,只不过比例特别小罢了。
“那你的意思第二家铺子不会离一口鲜太远了”北区离她们这里也不算远。
“对,不会特别远,这边平民还是很富裕的,多开几家包子铺也容得下。”这样也方便她们巡视。
桂花婶发现,对于做生意她没女儿有想法,以后也会尽量以柔儿为主。“你定主意就好。”
“放心娘,我肯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做的。”张柔保证不会冒进。
桂花婶抬眼看了圈屋子,“说到买房子,我更希望能把旁边的房子买了,到时候两家打通,这房子绝对够住了。”
“我也想啊,不过有点难度。”其实住了这么长时间,加上有心探底儿,左右邻居是什么人,她们还是知道的。
左边这位是位大商家,应该是布商,专门做丝绸生意的,并不在京城常住,府里住的应该也是一位姨娘或者是外室。
所以这么长时间,她们没表示,人家也一点信儿也没有。
不过这也符合母女俩的意愿。
再说右边的,男主子是一位老举人老爷,这辈子已经是仕途无望了,不过以书香门第自居,想来是不愿意和她们这些商户为伍的。
现在桂花婶和张柔还是普通平民,不过随着包子铺越来越多,收入超过某个额度,她们就会被划入商户了。
还好熙朝鼓励经商,虽说还是“士农工商”,但是不禁止商人穿绸衣,也不禁止商人子第考科举。
所以京城很多普通百姓都靠做小生意过活儿。
“想让左边这家卖房子,一是做生意亏了,再不就是人家换更大的房子。不管哪个,咱们都得等。倒是右边这家,可以操作操作。”右边这家别看是举人,但在京城,老举人真不是特别稀罕。
张柔所说的操作,也不是玩阴招儿。
而是右边儿老举人儿孙众多,房子根本不够住了,他们或是换大房子或是分家。
一两年内肯定会有变动。
张柔当然希望他们家会卖房子,然后再去别处买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