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应是一次总结失败经验,争取下一步胜利,进一步团结遗族的调整,却反而整顿出了深刻的裂痕,并导致了之后的系列祸事。
虽然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违背了许多人的愿望,但若是追究起来,祸根也许不是因为这次整顿,也不是因为此前的失利而产生的。
遗族联军是一个以军事为主导的联盟,数以百计的小股武装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向中央帝国进攻的洪流,毫无疑问,这种分散的形式是很不利于战争的,所以这些小股武装依照地域出身、历史传承或者武装首领之间的利益需要而联合起来,组成了十三支规模较大的武装,并推举出各自的首领共同组成一个军事同盟,由十三名大将军决定联军的战略方向和具体军事策略。而为这十三支总数以十万计的同盟军队物资和其他方面支持的最高组织,则被称为长老会,联军的军师营、后勤官,以及所有负责处理联军打下的城市和乡镇行政事务的代理官,都受长老会管辖。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成熟稳定的权力结构,无论将军同盟还是长老会都明白这一点。但联军早期顺利的攻势让几乎所有人都忙于扩大战果,并且由于将军同盟和长老会始终无法决出一个公认的最高领袖,所以这两个地位相当、互不统属的组织就一直这样共存着,磕磕绊绊地处理联盟的所有事务。
遗族的复仇之战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占据了中央帝国南方一大片水热条件很好的土地,在打下这些土地之后,他们首先恢复的就是农业生产,因此粮食供应充足,商业也比较繁荣,代理官把地方事务处理得不错,原帝国居民只在初期逃亡了一部分,余下的也在一段时间适应了新的统治者,反抗的例子不多。但就战争本身而言,它的发起是不能算准备充分、组织成熟的,联军内部也一直存在人心不齐、各自为战的问题,不明晰的组织关系产生了各种内部派系,这些派系彼此之间或竞争,或合作,或者既竞争又合作,哪怕是最熟悉遗族事务的人也难以厘清这些乱麻似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应该有一个公认的领袖来统领大局,但遗族有一点较为特殊,他们的直系王室已湮灭在历史之中,虽然一直有人在不懈地寻找,或者说推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遗留血脉”,不过在经历过好几次的“夺嫡”纷争,而且最后成功的那一个为了加重自己尽快登上至尊高位的筹码,带着一支师团去接受“王室复国团”打下来的城市,结果落入陷阱,被中央帝国的大皇子一网打尽,并将城中所有遗族的头颅挂满了城墙之后,“尊王”的事业便被将军同盟和长老会长久地搁置了。
既然王室血脉的传承已经在漫长的时间中失去了它天生的高贵,将军同盟和长老会便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遗族当然需要一位新的王,但这位新王及其臣属将从并只能从这同盟及长老会中选出。然而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同盟的十三位大将军及会内的十三位长老的派系间实力和威望都无明显差距,他们始终未能通过普通的竞争方式决出一个能让内部多数同意的结果。
直到这次战事失利。
惨败变成了改变的契机,那令人不耐烦的僵持局面终于能够打破了,同盟内的八位将军指责率兵攻打塞纳斯公国和比伯顿行省的两位大将军对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召开与长老会的联席会议,投票削去了这两位大将军的席位,并拆散他们的军队,充入余下十一人的分军之中。只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将军们一边积极补充和扩大那些分赃得到的军队编制,一边为“避免祸事重演”,同样通过内部会议决定给予分军将领们“自行筹措粮草”,在适当情况下“坐地掌权”的权力。
他们的决定和行动都是如此迅速,一看便知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