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荀氏的老家颍阴,也不是钟氏所在的长社,或者韩氏的舞阳,但许县也好啊。许县陈寔,也曾是“颍川四长”之一。
“总归能够落在颍川,便是我们占了便宜。”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荀攸如是说,“虽然多年未见, 仲华依旧是那个仲华。但凡是她真心想做的事, 就没有不成的算学如此,医学如此,重开百家, 亦如此。”
至于曹操为什么答应选陈家的许县, 这里面也是有门道的。陈寔本人起于寒门, 硬生生靠才名和运气得到举荐进入太学,但最高只当到县令。他知道仕途走不顺畅,索性辞官刷起声望来,广开师门, 经营田产, 再加上会做人交友广, 渐渐陈家就兴旺起来,一屋子都是饱读诗书的子孙。
世家以陈家为名门,曹氏以陈家为寒门。
这就是一个平衡点。
陈寔老先生已经在几年前的天灾人祸中过世了,子孙纷纷逃离了破碎的许县。直到学宫的地基打完了,陈寔的长子陈纪才在阿生的多次邀请下返回许县,担任儒学博士。
上有颍川世家的鼎力相助,下有被救济粮吸引而来的劳力无数,不过四个月学宫就建造完成,速度堪称时代奇迹。
青灰色的新瓦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廊柱上的棕红色漆料,在呼啸的北风中快速风干。学堂、回廊、藏书馆、水榭、辟雍,建筑物层层叠叠,从端庄的石阶到雅致的木楼,洋溢着朴素大气的美。
学宫正殿前的广场,可以容纳上千人听讲。而广场四周,竖有一百零二块石碑,均高三米,宽一米。
其中三十一块,是雒阳“熹平石经”的残碑,被曹氏从雒阳废墟中运回,修补完全。熹平石经涵盖了儒学最主要的七部经典,是两汉以来独尊儒术的最终成果,曾经立在雒阳太学之前,一共有四十六碑二十万字。如今仅存相对完整的三十一块,剩余十五块尚在收集和寻找之中。
蔡邕、荀爽等老一辈的大儒,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熹平石经的修复工作中。加上陈纪等儒学博士,构成了学宫底蕴最深厚的一派儒门。
能与儒学相抗衡的,就是同样在汉朝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法与道。
商君书、管子、韩非子、法论等法家著作,早就经阿生和学子们编辑校对,在威海雕刻成碑,由水路运到许县。共计二十六块碑文,称得上一部小型石经了。因为内容完整,且经过阿生梳理后逻辑完整、贴合现实,一时间竟然风头大盛。
乱世用重典。频繁的战乱本就让法家的思想抬头,有了曹氏官方背书,更是让人趋之若鹜。中原谋士,加上南岛系学子,构成学宫第一显学法家。
东汉末年是道家发展出道教的重要时间点。黄巾信奉的太平道,以及在汉中兴起的五斗米道,都已经染上了宗教的色彩。
越是这样,就越不能刻薄道家。老子、庄子、黄帝四经、文帝本纪共十九碑。阿生甚至引用了太平经的句子,来书写伪道之争一章。
与保存相对完整的儒、法、道相比,仿佛直接从四百多年前穿越来的墨家、医家、农家、纵横家、名家、兵家等等,都在学宫广场石碑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大多数石碑估计还要刻上七、八年,但仅从已经完成的部分来看,已经足够让人震撼的了。
为了安抚兖州士族,陈宫被阿生带在身边。因此他也是第一个见证学宫石碑群的外人。“百、百家衰落已久,近乎湮灭,竟然还能有重见天